军工行业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召开
作者:苏州中航长风数控科技 | 来源:www.szcfedm.com | 浏览次数:
军工行业作为国内最强势的用户,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续召开5届的“军工行业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成效显著,军工与机床行业间的理解、共识越来越多,尽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双方的合作前景无疑是光明的。
小会议高规格
作为军工和机床行业长效合作机制的重要工作平台,军工行业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已经连续召开了四届。在宣传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军工和机床行业有效交流、推动两大行业共同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有鉴于此,座谈会的主办方也迅速升级,从前四届的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提升到了今年(第五届)的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国防科工局三家主办,极大地提高了会议规格。
本届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张国宝副主任、工信部苗圩副部长、国防科工局王毅韧副局长到会并做重要讲话。各机关主管司局领导、军工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咨询公司、国内重点机床企业以及相关媒体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按照惯例,座谈会通报了近年来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发展动态与供需合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介绍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与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有关政策信息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实施情况;就《军工行业应用首台(套)国产数控机床认定与管理办法》征求了与会代表意见;表彰了第四批12项国产数控机床优秀合作项目;发布了第四批《军工行业高档数控机床需求指南》和2009版《国产数控机床推荐产品汇编》;供需双方企业交流了高档数控机床开发和应用体会。
市场机制不容忽视
从座谈会创立开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就一直是军工行业应用国产数控机床的主要支持者。本次会议,张国宝主任指出,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军工企业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配合,对国产机床的信心大增。
更可喜的是,目前在军工企业应用国产机床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惯例或者说机制,比如军工企业采购三坐标以下的数控机床基本以国产机床为主,进口机床都要由两家协会请专家评审,能够国产的就不进口。
为了保证军工企业对国产数控机床企业的持续支持,国家给予军工企业采购进口转国产设备的投资不减,以及垫付对于采购首台套国产数控机床的全额资本金的鼓励措施,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军工企业采购国产数控机床的积极性。
首次参会的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在会上提出,推动军工企业应用国产数控机床,除了要继续依靠政策手段之外,要更多地从军工和机床行业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建立长期的、内生性的促进机制。
苗圩指出,在制定国家政策支持国产装备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促进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产品服务的质量提升。他以海尔集团的服务方式为例,为机床企业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军工行业在中国工业领域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特殊的国防属性,另一方面则是历史积累的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在采访参会的某国内骨干重型机床企业时,记者了解到军工企业在履行付款程序的时候,与市场公认的首付款30%、预验收合格付款90%等惯例相差甚远,导致机床企业承担了较重的财务负担,打击了其为国防工业做贡献的积极性。
同时,记者也在某航天系统企业代表处了解到,他们对于使用国产机床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其产品数量并不多,对降低生产成本并不十分敏感。此外,在某兵器企业代表处,记者还了解到受军工企业中严格的财务制度、保密制度等的限制,机床企业与之合作的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
然而,军工企业肩负着提升整个中国工业体系素质和档次的历史使命,融入市场体系是大势所趋,要长期游离于市场体系之外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当的。
在本次会议中,记者注意到民营企业的地位相比前几届更加突出,浙江海天、浙江凯达等有实力的民营机床企业已经成为座谈会的常客,在军工行业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这些都反映了军工企业市场化趋势的加深,同时也体现了机床行业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
坚冰正在消融
经济危机来临,对机床行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大连机床、沈阳机床等国内主力数控机床生产企业都感受到了经济寒冬的威力,订货量锐减。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在高端机床领域获得突破就成了国内机床企业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突破,在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规划的推动下,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的直接支持下,机床企业正在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此时,机床企业最需要市场的支持,军工企业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个有力的支持者。
据记者在机床企业中了解,经过多年的发展,按照对国产数控机床的认可与支持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军工行业依次呈现出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三层结构。生产经营市场化程度越高,与国产机床企业的互动就越健康顺畅。
坚冰正在消融,军工行业在促进机床行业发展,同时增强中国工业体系内生能力上,正在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其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在不久的将来,业内外人士应该能够看到这两大行业健康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